发布单位:武汉态物科技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2-5-23
空间数据模型是关于现实中空间实体及其相互间联系的概念,它为描述空间数据的组织和设计空间数据库模式提供着基本方法。因此,对空间数据模型的认识和研究在设计gis空间数据库和发展新一代gis系统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邬伦等编著,第48页。
来源二:为了能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将复杂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抽象到计算机中进行表示、处理和分析,其结果就是空间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三要素是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
1、数据结构
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数据结构是指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即带“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通常情况下,---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往往同有效的检索算法和索引技术有关。
2、数据操作
数据模型中数据操作主要描述在相应的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类型和操作方式。它是操作算符的集合,包括若干操作和推理规则,用以对目标类型的有效实例所组成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约束
数据模型中的数据约束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内数据间的语法、词义联系、他们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以---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它是完整性规则的集合,用以限定符合数据模型的数据库状态,以及状态的变化。
数据模型结构主要分为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
1、数据结构主要描述数据的类型、内容、性质以及数据间的联系等。数据类型,如dbtg网状模型中的记录型、数据项、关系模型中的关系等。数据结构是数据模型的基础,不同的数据结构具有不同的操作和约束。
2、数据操作主要描述在相应的数据结构上的操作类型和操作方式。是操作算符的集合,包括若干操作和推理规则,用以对目标类型的有效实例所组成的数据库进行操作。
3、数据约束主要描述数据结构内数据间的语法、词义联系、他们之间的制约和依存关系,以及数据动态变化的规则,以---数据的正确、有效和相容。约束条件可以按不同的原则划分为数据值的约束和数据间联系的约束;静态约束和动态约束;实体约束和实体间的参照约束等。
数据建模的具体过程可分为六大步骤:
一、制订目标
制订目标的前提是理解业务,明确要解决的商业现实问题是什么?
如:在---kol中,存在假粉丝的情况,如何识别假粉就是一个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数据理解与准备
基于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理解和准备数据,一般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需要哪些数据指标(即特征提取)?(如:哪些指标能区别真粉和假粉?)
2.数据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3.数据的如何?(如:是否存在缺失值?)
4.数据能否满足需求?
5.数据还需要如何加工?(如:转换数据指标,将类别型变量转化为0-1哑变量,或将连续型数据转化为有序变量)
6.探索数据中的规律和模式,进而形成假设。
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准备工作可能需要尝试多次。因为在复杂的大型数据中,较难发现数据中存在的模式,初步形成的假设可能会被很快推到,这时一定要静心钻研,不断试错。
数据建模后需要评估模型的效果,因此一般需要将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